过去建筑老师的必杀技是幻灯片,灯片一亮,全场鸦雀无声。十几年前去Charles Moore 在Austin的家参观,老先生的铁柜里,放着上万张幻灯片,怪不得几家大学垂涎。他从80年代起也积存了些片子,那时上海正负片对翻,最好的店家是南京东路冠龙,他经常去的。九几年在美国和城大也放,后来透明胶片流行,他又印了多少folder的A4胶片,一课一叠,12叠一盒。现在胶片大多数扔了,成了地球的负担,真不忍心。幻灯片积在办公室的一个抽屉里,应该腾地方的,但这种‘文物’,不舍得扔,又好像永远用不到。
那时,为了丰富上课,他从电视录了些节目,美国大师、摩天楼、大跨度…有的是他上课或在外讲学的录像,大大的盒带,现在好像都没什么机器可以播这些带。不少是同事阿W帮他整的,现在只好又麻烦W哥,帮他翻到dvd上去。W哥工作勤勤恳恳,搞了一天,有的还翻不上去。而且他对这种光碟一直存有介心,好像没几年,就都读不出了。那时咋办?
80年代向科学进军,人人学计算机,首先要学Basic语言,然后在黑色穿孔带上打洞、上机。后来在港大和英国学机,全是dos系统,什么都是打指令。他自学成材autocad 12, 在他这个年龄里还让人羡慕,后来出了14,2000,2005, 2007…。慢点啊, 他用14也能画平立剖的嘛。他在美国买了个Ram 4MB的电脑,老婆可以用着上网、写硕士论文,用的window 3.0。他从香港带了个window 95去装,美国佬还认为是个稀罕货。现在 window vista都出了。
The past efforts are all down to the drain.
那年在英国,承两位大教授开车带他游Manchester, 教授带他穿街走巷,看工业革命的建筑,大多残破发黑,少数改成了剧场、步行街之类。P教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Our history is actually our burden”. Yes, absolutely right, Professor Fawcett. Our history is our burden.
科技发展的真快,不断的后浪推前浪。想必老师的经历不会成为老师的”burden”, 而成为老师的一种美好的回忆。
The past efforts are all down to the drain. Our history is our burden.
Sir, do you mean that we don’t need to do coursework and can relax everyday?
俺学的是autocad2,6,苹果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