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在香港 World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

本文原载香港文汇报,2011年2月15日星期二,谢谢韩编辑。

      2010年,笔者拙著《世界建筑在中国》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英文版、繁体中文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同时推出简体中文版。该书记述19世纪下半叶来,外国建筑师在我国内地城市建造的各种房屋,引进的思潮和对中国人民生活的影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把西方文明包括建筑带入中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政府敞开大门,欢迎外国贸易、先进技术管理,包括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国成了建筑设计全球化的主战场。

外来头脑 本土生根

       1997年前的香港,经历了150年的殖民地。19世纪末和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筑设计业务基本由英国人主持的设计事务所包办。这些事务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活跃于香港、广州和上海,而后逐渐在香港落地生根,如1868 开业的巴马丹拿(Palmer and Turner)、1874年开业的利安 (Leigh and Orange),还有成立于1904年的马海 (Spence and Robinson)等等。巴马丹拿设计了上海(1928)和香港(1936)的汇丰银行,上海外滩的沙逊大厦(1929,今和平饭店)、中国银行(1934)以及今日香港中环的许多商业建筑。这些设计公司早年由英国人和其它人士主持,现在依然有许多外籍人士为董事或雇员,香港以外有分行和业务,但全是以香港为基地,香港化、本地化。没有人把他们看成是“外国公司”。1978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第一步就是学习近在眼前的香港。香港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公司在珠江三角洲和其它大城市发挥巨大作用,是“境外公司”进入中国的先头部队。笔者的另一拙著《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专有一章,记述香港公司的这一成绩。

 外国建筑设计和本港经济起飞

        早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前,香港经济已经起飞。1980年代初,澳大利亚的设计大师塞德勒(Henry Seidler) 设计了中环的香港会所,结构典雅;1985年,英国福斯特设计的汇丰银行取代了1936年的银行大楼,结构奇特,下面留出公共空间,至今为人称道;1989年,美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中国银行,竹子开花节节高,屹立在中环花园道上。福斯特爵士又设计了香港的赤腊角新机场,1998年开放,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机场。英国的法瑞尔爵士(Terry Farrell)设计了香港太平山顶新炉峰(1993)和九龙站的总体规划(1998),九龙站和上盖物业之密集,像城市里的漂浮岛屿。美国建筑师的概念用在香港湾仔的会议展览中心(1997)和香港的两栋最高楼IFC (2002), ICC(2010)上。 比起中国内地如火如荼的大规模建设和全面引进海外建筑设计,香港的步伐稍慢,但外国建筑设计在许多的建设中起著作用,尤其是概念设计方面。

 海外大师重临香江

        踏入21世纪,政府在重大基建工程实行工程招投标和概念设计竞赛制度,引来许多海外的“明星”大师。2001年,即举办西九龙文娱区的设计竞赛,公开竞赛收到世界和本港的百多项设计方案。此项工程多次上马下马,直到2010年重新举办的邀请规划设计竞赛,福斯特、库哈斯 (Rem Koolhaas) 领导的OMA和本地的许李严事务所各出方案。无论谁赢得规划,后面的博物馆、大剧院设计都要进行国际设计竞赛;目前的莲塘-香园围联检大楼设计竞赛,也是面向国际邀请。各路英雄,使尽招数。

        在建立“标志”的信念推动下,各大专院校的新建筑通过设计竞赛,请来“明星”建筑师的设计。如香港城市大学在2002年举办设计竞赛,最后选中美国建筑师李伯斯金(Daniel Liberskind)的设计, 这个头部切割成钻石状的创意媒体大楼2011年已经立起在狮子山下投入使用;香港设计学院在将军澳的新大楼巨构是法国建筑师设计的;理工大学聘请英国籍“魔女”建筑师哈迪德(Zaha Hadid) 做新的设计学院,正在施工中;珠海学院的新校园大楼则由荷兰的库哈斯设计,已经开始挖地基。

        香港的建筑和营造,近年来以私人和公共住宅为主,由于政府和垄断地产业的私人大企业唯利是图、极其保守,为用户着想的设计或形式创新微乎其微。而多数设计公司仰人鼻息,只是这些地产巨头的画图机器而已。引入海外的设计,无论如何,给我们这个小岛带来些好想法和新鲜空气。

 全球化在香港

        香港要做亚洲的国际都市,封闭是没有前途的,只有开放竞争,才能引入更好的概念和更为合适的建筑。在开放举办国际设计竞赛方面,香港已经稍晚于中国大陆,但香港在建设费方面却是“国际水平”,给外国公司的设计费更是慷慨大方,吸引外国的设计公司在“看东方,看中国”的同时光顾香港。内地的规划设计竞赛,即使几十平方公里范围,保底费一般都只有十几万人民币,国内外公司竞相投标。如果保底费升到50万人民币,很多世界一流公司都肯投入。香港手笔够大,42公顷的西九龙文娱区规划竞赛,每家保底费一给就是5000万港币。比内地多了100倍多。不知西九龙文娱区管理局是如何厘定这一标准的?对纳税人可有丝毫的负责?如此慷纳税人之慨,非但无法提升香港的地位,反而成为国际笑柄。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内地和香港都需要好的城市和建筑设计,而不必管它来自世界的何方。香港本地的设计公司,则早已跨出小岛的界限,在中国内地、印度、越南和中东活跃,希望有一天,许李严和其它香港公司,也有机会到英美欧洲澳洲去做设计。

About Charlie 阿理

上海弄堂长大,云游漂泊一生,栖身南国小岛,渴望自然和自由的空气。 Perched in the Southern China Sea and long for breeze and fresh air.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新闻与政治. Bookmark the permalink.

7 Responses to 世界建筑在香港 World architecture in Hong Kong

  1. 指尖飞扬 says:

    这建筑,非常独特。

  2. 凤舞旷宇 says:

    最后的这张图片是哪里啊?

  3. GARDENER says:

    阿理老师以广博的视野观察世界建筑在不同地域的发展,概括精辟,弘扬思想,贡献巨大,是中外建筑之桥梁。

  4. Zhenjun says:

    原来阿理老师是建筑领域的专家啊,失敬失敬!您的大作《世界建筑在中国》一定找机会拜读。。。

Leave a reply to 凤舞旷宇 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