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书店,多开在二楼。沿着陡峭的窄楼梯爬上去,墙上是楼上人家的几十个电表和拉线。摸到二楼,一边推入去,是满谷满坑的书,另一边,可能是发廊。再往上走,也许是眼镜店、旅行社、体育用品店、A货店或一楼一凤。
2008年春节前,旺角一位二楼书店老板,年二十八,一个人在书店里扫邋遢。书架轰然倒下,老板给压在了下面。直到年初十五,异味传出,警察破门而入,才发现此事。老板曾是二十几年前的文艺青年,由文青而开书店,最后在一堆书下了结生命。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同样在旺角,1970年代,一位老板买下个临街铺位,开设汉荣书局,专售二手教科书。如今,中年的儿子接下老爸的生意。他把旺角的铺面租出去,月租80万,自己则在油麻地另辟门面。
在这寸土千金的小岛,谋生活谋生意,都是不容易的。市场经济下,能够做什么,什么能够兴旺,取决于供需关系,这种关系则广泛地影响了这个地方的文化生态。 最近,香港的楼价超越97水平。美国报载,说香港的楼价超越纽约一倍。毕业生的工资听来蛮高,M.Arch 一毕业就是3万,但追得上楼价吗?
在高楼价的推动下,香港的主要马路,遍布名品店、精品店、黄金铺、银行、影音器材店。有心人想创些其他的什么业,可说是难寻立锥之地。
一位老同事,英国绅士,年纪轻轻就到亚洲来支持殖民地人民的事业。他说,1977年在香港利安事务所 (Leigh and Orange) 工作,月薪8千。我说,你这个8千比现在的8万还多许多。1979年,香港首批大型私人屋苑美孚新村落成,买一个700尺单位大概就是8千。一个年轻建筑师,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一个住宅单位。现在,在中国内地,也没有这样的好事啊。
德国老师厉害。在她的东德小镇,买下一个小楼,自己住顶层,街面开工作室,中间的单位全部租出。她说,有的德国人一辈子也不买楼,所以租约一签10年。 但她说,德国那许多个单位收来的租金,才顶得上她在香港半山的租金。我问,您enjoy 香港,她说,very enjoy, 儿子呆在香港,都不想回德国了。
还是印度老师最实惠。他说,楼价高低不要紧,只要你需要,买得起,就买。他来港近20年,坚定不移地吸入单位,享受自己的海滨生活。印度人、中国人,大家想法到底差不多。
什么地界,月租金就达80万啊。。。
国内今年的通货膨胀也特别的吓人。
李老师, 在香港的铜锣湾和旺角,街头转角的鱼蛋铺,5 平方米大小,月租金要20几万。市场决定的,没办法的。
深圳的东门据说也差不多这个价,真是寸土寸金哦。。。
我就不明白,这20万的租金卖鱼蛋,一个月下来能挣出租金来吗?
这么贵,各国的人还愿意去香港居住,可见香港是多么地香。
飞扬老师,这个有时候,是很难想得通的。在这样拥挤的环境下,为什么外国人还觉得甘之如饴。而有些空旷乡郊的地方,外地人外国人却不大想去。
M.Arch 一毕业就是3万,一年要是加上花红之类的岂不能拿到40-50万?港币?唉,比我们在外面干了N年的挣得多多了。好歹还是自家地盘,不用在异国他乡漂泊无依。
通货膨胀哪都一样,英国也不好到哪儿去。现在的年轻人也买不起房子。
德国人真的超喜欢租房,我老公他老板亿万富翁级别的,在美国、菲律宾都有房,唯独在德国租房住,他住的那房子有我们的好几个大,可租金却比我们在英国的便宜多了。
凤舞小妹,港币是不值钱的。12个港币,才一个英镑。另外,现在内地做建筑师,收入高过香港。不过,票子再多。他们哪有英国小镇,这般的闲情、诗意和 nastalgia 呢?人们的幸福指数,肯定是不如英国。Enjoy your country life.
20万 的租金卖鱼蛋,前20几天,为地主和伙计打工,月尾的几天,为自己赚钱。
先留个脚印,说明WORDPRESS COMES BACK。好珍贵呀。
香港寸土寸金,历来如此。现在北京也一样,房子炒得越来越贵,人口密集,一点优越性也找不到了,我倒想离开北京市区,找个安静之地过闲云野的日子了。
上面留言落下一个“鹤”字。不好意思。
非常同情那位书店的老板,压死在书架底下。想不到的事情,生活中要注意哟~~~
阿理老师近照潇洒又浪漫,而且面色体态均好,帅哥一个!
谢谢jina 老师呀。
香港的热闹和繁华,那在欧洲找不到的。所以一边可能抱怨拥挤和昂贵,但是一边还是很ENJOY
内地的房价如果按收入比,已经早超过香港了,不知道怎么办。
现在大城市各种商业行为可能赚来的一半利润要给房东,同样一件衣服网上购买300元,而在所谓的旺铺就要1000元。这其中的700元是给了房东和店员。所以弄得一些简易的便民小商业就没有了生存空间,只好被赶上街头,还要忍受城管追铺。
我曾经在意大利的米兰,就在大教堂的周边的旺铺地区看到过一家修修补补的缝纫店铺,内是一位老太太,收费也很低廉,原因是老太太祖传缝纫手艺,一直就坚守。这或许是基督教的职业精神,也是为什么他们能出精品的道理,否则看什么赚钱而一窝蜂的涌去,那么就是只能是银楼或者特别的按摩房了,其他均不宜生存,书店只能被赶到地下。
在此也为那位文艺青年而感到悲痛。
园丁老师,重新回来耕耘,真是开心啊。我在西安,发现,要登入 这个网比较困难,但可以‘回答’ 别人,填入 自己的电邮,他就上去了。
北京也一样,现在已是两千万人的城市,是越来越拥挤了,楼价堪比纽约,纽约一栋连地下在内的三层小楼不到六十万美金,合rmb三百多万,在北京只能买一间百米的单元房(即公寓)。
香港的繁荣吸引那么多人,闹的内地产妇都要去那里生宝宝了。在寸土寸金的地方,更要占一席之地了。
北京比纽约还贵,过去演‘北京人在纽约’,现在这个电视剧可以倒过来写。写写纽约人在北京的艰辛。谢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