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师生来港交流。别人领着看华厦、访公司,我说就带着参观香港的公屋吧。 你们新加坡,80%以上的家庭住在政府组屋,150平方米,安居乐业。咱这个岛上,50%的家庭住在公屋和居屋。先就去看了何文田的爱民村,1975年,这个村刚建好,英国女王就来参观,远东蛮夷小岛的子民有瓦遮头,Her Majesty 看得心花怒放。前几年,习主席访港,从红勘海逸酒店出来,车一拐,就进了我们家的屋村,访贫问苦;再往前,也去了爱民村。真是爱民如子。
这爱民村里,周边低地是团状双塔楼,中间是商场、巴士站,长条板式住宅,规划得合理,亭子里,老人家在下棋,公共空间里,老人孩子在玩耍,一片祥和。 我对新加坡同学说,你们看,这里每个窗,就是一个单位,小的大概10几,20几平方米,最大的45平方米。新加坡同学老师感到诧异,这么小的房子如何住人?为什么政府把标准订得这么低?
我说,这是个社会公义问题。你看,周边的私人住宅,也都是4-500,6-800尺,过了千尺,就称为‘千尺豪宅’。人家要供10年20年。现在这些住私人楼的纳税者出钱,造公屋,是救助性质。你再要大、再要好,纳税人不同意的。你看,这些公屋单位虽小,但交通购物方便、公共空间绿化宽敞,这已经是很decent life了。星洲同学默默点头。
‘纳税人不同意的’这句话,是刚刚从某同学李君口中听来。李君在政府任职十几年,是最后一批领取长俸的公务员。他最近的一项任务,是建造女子监狱。他对我说,看了真是难过,人生不能犯错。其中一个难过,是监狱里不能装空调,夏天难熬。我说就装个空调好了,也花不了多少钱。他说,住板间屋膛房,都没有空调,监狱装空调,‘纳税人不同意的’。
神州大地,城市居民原来都住在单位的房子里。后来,搞起商品化,公家救助就没有了。这几年搞什么安全保障房。老同学小汤告我,上海的安保房,6000元一平方米,50平米,要30万。有人抽中了,名单公布了,却付不起2成首期,只好放弃。6000一平米,退到2002年,就是市区豪宅价格。
20世纪的欧洲左派知识分子和工党政客,满脑子的乌托邦理想,在二次大战重建后,欧洲城市到处可见大片公共房屋,我在荷兰、英国和以前东德城市参观,印象很深的。 但社会主义住屋理想,真正成功的,还是在新加坡和香港。
为什么教授觉得“真正成功的,还是在新加坡和香港“呢?我觉得英国那些住在四、五个Bedroom大宅里的拿着政府救济的真是很幸福呢!有多少打工族奋斗一辈子也未必能奋斗的到。更何况这些不劳而获的呢?
英国的council house, 标准过高,可能耗费太多纳税人的钱,我在英国也看过,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工党要拉选票,就拿纳税人的钱慷慨。谢谢凤舞姑娘。
最近WP的更新提示都是空白,都看不到大伙的更新。
所以香港和新加坡的公屋所有权还是归政府所有,这好比大陆当年的单位分房有居住权没有所有权,比来如今所谓的“商品化”对社会反而是退步了,钱财更集中到少数人手上了。
新加坡的大部分公共组屋,香港的一部分‘居屋’,是个人所有的。对新加坡人民,是很大的一部分财物。
我到上海10天,根本上不到wp, 资讯的重要,和阳光空气一般。
教授这周没有更新啊。大学现在应该放假了吧?
祝圣诞快乐!2012看到更多好文。:)
感谢凤舞姑娘,希望大家身心健康,2012年期望更多有趣的经历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