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上

约是1986年,我去汉口路某单位看望L同学。我们那时硕士研究生毕业,都希望学点新东西。L同学在那单位,搞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到那单位看了机房和他们做的东西,时值中午。那时候一般习惯,就是在人家食堂里,借个搪瓷碗,蹭一顿饭。那天,L同学提议去南京路,和他的一位同学会合。(我们是研究生同学,大学不同班。)

到了南京东路,见到那位同学,大家就去了某家饭店,好像是食品公司附近,记不清了。进店坐下,拿上菜单,见那套餐是每人15元,我颇感吃惊。那年头,我们的工资大概是5-60元,食堂里的一顿中饭,不消2毛钱。15元,大概是我们1/4的工资。比平时的中饭,贵了75倍。我说换家店吧,L同学说不要紧。L与我同学,他今天请了我,我以后有机会还他的。这顿饭,其实并不怎么的质量高,吃了啥我也记不得了。吃完结账时,L并不与那位同学客气,那位我初次见面的朋友掏钱包把账付了,45元 – 这已经是我们月工资的3/4。我可能是口袋里连15元也没有,所以就十分内疚地离开了。

 过去20年里,我去过无数高档的消费场所,人家请、我请、公家付账、自出份钱,多数都是心安理得。唯独年轻时的那顿中饭,每想起,总让我忐忑不安。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位同学,他叫什么名字,我现在完全想不起来。 但因为我的不懂事,承同学花了3/4的工资,吃这么顿不是滋味的中饭。他现在还好吧,是老总,还是私人事务所的老板?他会不会记得,那两个不懂事的家伙,曾让他如此破费。

 L同学后来去了美国,在纽约的公司里任职高层。若干年前,他夫妇到香港来,我请他们吃饭。见老同学依然精打细算。上海人,或我们的许多同胞,掼派头就会,真要自己掏腰包时,就王顾左右了。目前中国城市的大多数家庭,吃饭或外出吃饭,只是占了收入的小部分。我们的大学同学,都是富裕阶层,每次聚会,‘秘书长’向各位收班费会费,到是大家心安。

sh1 sh2 sh3

About Charlie 阿理

上海弄堂长大,云游漂泊一生,栖身南国小岛,渴望自然和自由的空气。 Perched in the Southern China Sea and long for breeze and fresh air.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生活琐事, 人生感悟. Bookmark the permalink.

27 Responses to 南京路上

  1. ChoJemmy says:

    看来是那珍贵的一顿饭让你印象深刻,连吃什么也忘记了,就记得很贵的15元…

  2. 指尖飞扬 says:

    这饭吃得多么奢侈,多么记忆深刻,20多年不忘。

  3. 飞扬同志, 对那时候咱们的工资和‘消费’,应该是记忆犹新的吧。

  4. Li says:

    真的是这样的呢,国内很多吃饭多是吃公家的,用经费请客,所以特别舍得,等到自己掏腰包了就都是找合理实惠的地方了。

  5. 7 says:

    我在07年有和prof差不多的經歷。一天下午導師打電話給我,說他在接待世界銀行的客人,讓我一起來認識一些朋友,其中還有一些中國人。聚會的地點在花市市場旁邊的一家餐館,這是我在羅馬去過唯一有包廂的餐館,點了菜單上的某某晚餐menu,最後每人結算50歐元。我那時生活非常拮据,每天按5歐元標準過日子,看到這樣的結算單非常驚訝。導師看我面露難色,就指派一位世行的朋友幫我付賬,我說聲謝謝,就不安的離開了。
    這不是唯一的一次,但是很不好意思我已經不記得埋單朋友的姓名,再也沒有機會再次感謝。

    • 在罗马的这种情况,是各自付钱是吧?我在外国开会,有时,外国人说去bar 喝一杯啥的,后来也没去。我在美国时呆在乡下,那里民风比较淳朴。所以一些西方社交的习惯,也没怎么学。
      50欧元,在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是decent meal. 我去海外,‘被人招待‘时,好像就是这个水平的。

    • 7小弟,导师应该帮你付啊,怎么还指定人家付,这个老师不上路。我如果带着小朋友见客,一定是我做场面的,否则就不要叫人去了么。

      • 阿晞 says:

        导师付账,senior engineer、team leader付账,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我们出差,大家都报销,但还是应该有senior engineer、team leader付账、报销。

  6. 珮竹 says:

    86年,阿理老师就研究生毕业了?那时候大学生已经是凤毛麟角稀罕物了,研究生绝对算得上专家了,不像现在的中国,随便一拎就一研究生,论文写得都不通顺。

    人,就是出了国才变小气了。。。阿理老师一直记得这顿饭,拿同学的钱总算没白花,如果有一天再聚,阿理老师会用怎样的心待他,是可以想象的。

    • 谢谢佩竹老师,老人家做点回忆也。
      ‘人,就是出了国才变小气了。。。‘ 这话在理。不过现在跑到加拿大的小留学生,很多也很有钱吧。

  7. Stefana says:

    大概是因为觉得不值,所以才内心不安了这二十多年吧。不过有时候回忆起一个地方,亦是老是想起和吃有关的事情。大概是因为中国人和人的交道都在吃上,吃消耗掉了大部分的时光和记忆。

  8. Jinnie says:

    正在集中订书,才发现您的World Architecture in China英文版今年3月要出版了,恭喜!我来问问作者,您是推荐读者选择中文版的还是英文版的?那个中译本如果好,我就订它了。

    • Jinnie老师啊, 你在为图书馆订书啊,还是中英文一起捧个场吧。那英文版是先写的,中文版,有点翻译腔。谢谢 Jinnie啦。

      • Jinnie says:

        没有了,是我自己在通过代购网站订书。这边只有英文书,读不到好的方块字。所以我每年都这么大动干戈地折腾一两次。既然有翻译腔,那我还是等等吧,到时候捧场!

  9. 勺子 says:

    我们现在不管是吃饭还是组织聚会活动什么的,全部是AA的方式,周围似乎都是这样的风气了,以为挺好的。

  10. 凤舞旷宇 says:

    八六年的时候也就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才有这么贵的饭店吧,我那一年刚到青岛,一个多月没报上户口,没粮票,只好天天跟着爸妈去小饭店吃饺子,一家人一顿饭下来也不过2-3元钱的样子。整整吃了一个月,自此之后我再也不吃饺子了。

  11. 凤舞旷宇 says:

    教授这是又回上海休假,准备在那边过春节了吗?

  12. K says:

    嗯,上海就是这样子,有时候觉得吃得蛮便宜,似乎只要这样生活,一辈子也够了;可有时候又觉得怎么这么贵,哪来那么多钱消费?

  13. 阿晞 says:

    说起吃饭,那年我们还在谈朋友,她把奖金全拿出来,在丁香花园(没有真的开放,就是在围墙上敲开一段,在路边开一个”第三产业“),两人吃掉60多,顶一个月工资了。这件事被她”牵头皮“牵了几十年……

Leave a reply to Li 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