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亚洲 Asian on the way

今年夏天,澳洲的李教授来邮,说发起‘东亚民间建筑网络’(EAVAN)。李兄是做设计的,‘民间建筑’和他八竿子打不着,他怎么会搞起‘民间建筑’来的呢。我和他一条道上的人,在国内,从未去过什么民族建筑讨论会;中国建筑历史会议,看常老师的面子,去过一次。既然老朋友积极, 还得支持。很快,筹备会议拟定在马来西亚工业大学举行。 我因心挂着日本建筑师在星马的设计,两事合一。先到吉隆坡2日,转去新山市赴会,再过新加坡返港。

20世纪初,英国人在吉隆坡办了技术学校,后成技术学院、理工学院,1960年代, 马来西亚工业大学(UTM)成立。1985年,马工大的大部分从吉隆坡南迁到新山市现址,是大马国内前3名的大学。学校有近2万学生,一半来自外国,亚洲、中东和非洲。校园犹如美国的一些州立大学校园,大得惊人。车入校园,路边只见草坡椰林,偶有尖顶房屋露出。校园的中央是清真寺,寺的尖塔为校园最高点,四围到处看得见。楼群前,是大片停车场。老师学生,要么开车、要么摩托。路上少见行人走路。

马工大的建筑环境学院 (Built Environment) 下设建筑、规划、景观、土木、设备、工料测量等系。学院的规模和建筑,感觉和新加坡大学建筑学院相距不远。建筑系中的大部分教师热衷于传统建筑的研究,因此成立了马来世界建成环境研究中心(KALAM)。这个研究所成立了近20年,(www.kalamutm.my) 其任务是通过学生测绘图收集整理马来西亚的建筑遗产,和做一些遗产保护的咨询项目。从1975年开始,已经测绘了300多栋传统建筑, 并收集旧建筑的部件。在夏天的3周时间里,2年级学生每4人一组,2个星期赴现场测绘,1周回校绘图做模型整理。成果包括测绘图、照片和研究报告。图纸和报告全部编成档案。模型和壁报有的送给各地的博物馆。我问,这么40年测下来,马来国内还有否没测过的建筑。回答说还有大把。这个国家的民间文物真丰富。2010年前,这个中心给学校评为卓越研究领域,因此摆脱了一般的教务,专职研究。

KALAM现有全职教师5名。他们只给学生做少量讲课,不带设计课。 中心内有35名研究员,包括RA和博士后研究员。我们在开会时,端盘子递茶水传话筒送物品,全是学生和RA. 年轻人眼睛里,闪烁着智慧和信心的光彩。其中有位孟加拉籍T老师,说是港大贾教授的学生。T老师获得港大博士后,曾在香港理工教书几年,之后来马科大任职。他说钞票少点,但生活舒服,有房有车。也不像香港那样大压力。我说贾教授和我老友,前几天还在他公司热闹开派对呢。

参加会议的有东南亚各院校教师。我们这里每次活动开幕,都要毁坏红丝带。人家副校长致词完,敲三下铜锣,就开幕了。早上,马工大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澳洲朋友介绍他们的想法,以及3D扫描在测绘传统建筑和聚落上的应用。我作了‘重新认识民间建筑’(‘Vernacular’ revisited) 的发言。 我觉得,‘vernacular’这个词,习惯上与本土语言、地方做法、手工相联系,而与殖民、现代等概念相对立,在21世纪的形势下。‘民间’这个概念正在扩大,并给赋予新意。香港的 ‘民间’除了指19世纪的乡村建筑外,也可将1960年代的公共屋村纳入,这是从本地条件生根成长的建筑和生活方式。也许我是上午最后一位,话题引起很多提问。

中午主人招待午饭,就在会场外平台上用餐,苍蝇好多。正吃饭时,广播中一个悠长辽远的男声在校园回荡,叫唤人们赶紧做功课。清真寺就在校园正中,一天5次祈祷。下午继续开会。由东南亚各院校老师发言。讲那些城市乡间的民间建筑,他们在这个领域钻研颇深。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间做法。 次日讨论章程,关于名字,有东亚、东南亚、亚太、亚澳、亚洲等,最后投票选出‘亚洲民间建筑网络’(Asia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Network, AVAN)。确定理事会、各负责人选等。2014年的会议暂定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由那边的学校负责。

2天的会议在马来的‘龙船竞猜’仪式中结束。院长笑盈盈和客人谈笑风声,旁边的年轻人招呼张罗,忙得不可开交。马工大建筑系和KALAM研究所为这次会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待客厚道,尊敬有加,我心存感激。

1990年代起,夏威夷大学搞亚太建筑会议;21世纪,又有EAAE会议或什么热带建筑会议。这些会议2年一次,一般每次有百余人参加。新、港、台、中、日、韩等地学者比较积极,穆斯林朋友只是少数。亚洲颇大,从东到西,由北至南,人种信仰语言肤色不同,‘我们亚洲’是政治家的理念,这些地方的人,互相认同感颇低。中国学人的眼光越过大洋,对美国的州、英国的郡了如指掌;但亚洲的许多地名,却搞不大清楚。伊斯兰国家土耳其,也热衷于‘脱亚入欧’。

10几年来,这个宗教的负面新闻太多。我对穿长袍带头巾的人,总是避之不及。这次会议,在穆斯林地方,大部分参与者都是回教徒。入乡问俗。 交谈起来,觉得多数还是诚恳通达,谈专业聊家庭,待人接物的礼仪,和中国人也差不多。马来的女生,许多人生得秀气,楚楚动人。只是他们的名字和姓,4-5个字,每个字经常长达10几个字母,好难记住。

马工大和其他亚洲大学的老师,十之八九在外国受过教育。有的人本硕博都是在欧美读的。在建筑学学制、课程和教法上,大同小异。但建筑学牵涉到本土社会,这就形成了内容上的丰富和差异。一位教授写了20几本书,他说,学术应该回归社会。公立大学政府拨款,不应该盲目去追求世界排名。建筑学应该为本地社会多做贡献。他在英文报纸上写专栏,是本地知名的公知。

离开新山去新加坡,我在地铁上翻阅这位Mohamad Tajuddin Mohamad Rasdi教授的著作《重新思考伊斯兰建筑》,纵横(裨益),明晰透彻,古今东西,信手捻来。马来西亚和亚洲都不乏人才。学术规则和语言是西方定下的,亚洲在这条道路上,拼命追赶。黄皮肤聚在一起,沟通的唯一途径是英文的‘学术’语言。而亚洲建筑的内容,在西餐大厨的拼盘里,从来只是边角配菜。

11 10 06 08 07 09 02 01 03 04 05

About Charlie 阿理

上海弄堂长大,云游漂泊一生,栖身南国小岛,渴望自然和自由的空气。 Perched in the Southern China Sea and long for breeze and fresh air.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cademy, 人生感悟. Bookmark the permalink.

6 Responses to 我们亚洲 Asian on the way

  1. shileyao says:

    马拉西亚的政府对自己族裔才俊的培养不惜工本,每年有很多马裔的学生拿着政府奖学金出国留学。

  2. 珮竹 says:

    马来西亚也算的上是国际的了,世界各地专家人才汇聚一堂。好像除了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似乎比例也不低啊?

  3. 凤舞旷宇 says:

    伊斯兰教毕竟是三大宗教之一,即便是在欧洲,信仰人数也是相当比例的。新、马很有特色的地方,多宗族、多文化,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Leave a reply to Charlie 阿理 Cancel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