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的继承 Chung Wah-nan – inherit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

对香港这样一个殖民地,‘本土建筑师’很多就是洋人。 1960年代后,香港华人建筑师逐渐崛起,他们或从外国院校公司海归,或是香港大学本地培养。何和钟华楠先生是其中的表表者。想何先生当年才华横溢, 纵横于香港和内地城市的官商学界。何先生是现代主义传人,直接受教于Gropius and Giedion. 他的设计总是让人耳目一新。

钟华楠先生则长于写作。钟先生1964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回港后和Alan Fitch 合开事务所,称 ‘费钟事务所’,他设计了香港山顶的‘炉峰’(1972),半山豪宅地利根德(1980)、城市大学(1989)等许多商业和政府建筑。他写的‘中国园林’、‘香港建筑’、‘亭的继承’、‘超与抄’、‘后现代城市’等中英文书籍在中港两地广泛流传。他的文章和书法也总是刊登在香港的杂志上。钟先生学贯中西,在满吸洋墨水之后,吐出的是中西结合的作品。

我1989年初到香港,就拜访过两位前辈。当时何先生的事务所在九龙塘沙福道4号的院子里,那集装箱改建的办公室处处有艺术灵气,我佩服之极。钟先生的公司在跑马地上的司徒拔道东山台。钟先生美须飘飘,叼只烟斗,一副艺术家派头。1990年代中,再到香港,两位前辈先后是建筑学会会长,也担任我们专业的校外考试官,我有更多机会向前辈请教。

可惜,8年前的一场病,把何先生打倒在床,直到今年才能坐起,但已失去记忆。去年,一位同学随我写本科毕业论文,以何先生的业绩和作品为题目。但何先生的公司早已不存,何先生也无法访问,论文只能是干巴巴的作品分析。今年,我让Vivian 同学以钟先生为题目写论文,并有机会拜访年近八旬的钟前辈。

我们中午在湾仔历史悠久的六国饭店等候,钟先生一人快步走来。餐厅里的服务员,好像个个都熟悉钟先生。钟先生在餐桌上,清楚记得21年前我的拜访、我的两位老师陈从周、戴复东,和他在北京的几位兄弟,张钦楠、杨永生、曾坚等等。讲起他在英国的留学和顿悟,和内地学生的接触,‘我们黄皮肤的人,根在哪里?’

蒙前辈招待毕,我们走去他的公司。公司略挤,约有20余张台。钟先生说,他有近20年没有接触第一线的设计业务。‘在香港做AP很辛苦的,责任大’。钟先生展示了他设计的一个‘日坛’的方案,是以太阳传说为题的一个主题游乐馆,要是在20年前,很多地方有兴趣来造的。我建议钟先生,拿到上海的迪士尼去试试吧。

出了办公室,我们坐的士,上跑马地半山钟先生寓所。钟先生宽大的住房,打通成两个工作室,一边是用电脑的,旁边满是音乐碟片; 另一边则是写书法画画,旁边满是大画册。钟先生取出大堆照片,向我们介绍那些设计的前前后后,如何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启发。钟先生正在写一本书‘大国崇洋’,近300页,已经写完了,希望在内地出版。我翻看前后,觉得把问题挖掘得透彻。希望此书能够尽快出版,和读者见面。

钟先生指着照片,向我们介绍他的前后外国太太,那些混血的儿孙,漂亮标致。像钟先生这样,在香港洋场里翻滚成长、频繁在欧洲往来的香港名流绅士,有一千个理由,夹一本番书,吸一口雪茄,咽一口咖啡,吐几句洋文。而他却偏偏孜孜不倦地探究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内地的学者同行交往。他十几年来关于后现代城市、中国危机的论述,都不断地被现实证实。而关于香港城市和建筑的描述,则十分准确到位。

黄昏时分,道别钟sir下山。我说Vivian 同学真是有福了。我们学生的论文,厚厚一本,都要用英文写作。但香港建筑师的材料,将来却未必能够在英美的国际杂志上发表。 先不管这些,让我们继续‘亭的继承’。

About Charlie 阿理

上海弄堂长大,云游漂泊一生,栖身南国小岛,渴望自然和自由的空气。 Perched in the Southern China Sea and long for breeze and fresh air.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cademy. Bookmark the permalink.

8 Responses to 亭的继承 Chung Wah-nan – inherit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

  1. GARDENER says:

    我在98年见过何弢先生一次面,当时见他很健康也很健谈,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钟华楠先生还能保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品德,很难得。当然还必须存在让他保持这种品德的环境和条件。这样的学者越来越少了。

  2. 园丁老师,现在多数的学生和年轻人,并不知道两位前辈的名字。这是我们现在要做些 ‘亭的继承’ 工作的原因。

  3. Gloria says:

    wah, its really a unforgettable moment!!!!!
    the student must learn a lot from him!

  4. Vivian says:

    這次的訪談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 也學了很多東西, 真的是有福了。
    聽聽鍾先生對建築的建解, 人生的經歷, 一輩子中可能都不會有下次。
    見到鍾先生年紀雖然大, 但見他對建築的熱誠一點也沒有減少, 內心還抱有遠大的理想。我真是覺得非常敬佩, 那一刻真的從心底尊敬他。
    當然也需要謝謝薜老師!!!
    如果沒有薜老師的提議, 我不會有這一個機會。
    如果沒有薜老師在訪談中的幫忙, 好可能我已經緊張到手足無措了, 連問題都忘記了。謝謝~

  5. 确实是难得的机会,待论文写好后,再捧上请钟前辈过目。
    钟先生说话,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虚夸。城市大学教学楼,图上都是他公司的签名,但他说,那是他同学设计的,他只设计了康乐楼部分。同学从英国飞来,住在他家,他看着同学画图。而城大的花园,是澳大利亚园景师设计的。换了其他人,早把功劳抢过去了。更佩服钟先生学贯中西的广博学问,文章和书法,这是中国文化人的传统。他对年轻学生如此热情和鼓励,真是暖人心怀。对我们为人、为文都是榜样。Vivian 同学要努力啊。

  6. 勿飞 says:

    很想读读那本大国崇洋

  7. ‘大国崇洋’ 一书已推荐给上海某出版社,希望能尽快和内地读者见面。这本书是一位学贯中西老学者的肺腑之言,所以特别感动人。

Leave a reply to GARDENER Cancel reply